bash变量赋值及字符串的操作

[不指定 2010/04/30 18:58 | by ipaddr ]
Bash中的变量

1.用户定义的变量
用户定义的变量有字母数字及下划线组成,并且变量名的第一个字符不能为数字.
与其它UNIX名字一样,变量名是大小写敏感的.
对于变量,用户可按如下方式赋值:
name = value
在引用变量时,需在前面加$符号,用户也可以在变量间进行相互赋值,如:
(前面的$是命令提示符)

$ JOHN = john
$ NAME = $JOHN
$ echo Hello $NAME
Hello john

也可以用变量和其他字符组成新的字,这时可能需要把变量用{}括起,如:

$ SAT = Satur
$ echo Today is ${SAT}day
Today is Saturday

对于未赋值的变量,Bash以空值对待,用户也可以用unset命令清除给变量
赋的值.

Bash中还可以使用数组变量,其赋值有两种:

(1) name[index] = value
(2) name = (value1 ... valuen) 此时下标从0开始

数组下标的范围没有任何限制,同时也不必使用连续的分量.

Bash中关于变量的内建命令有:

(1) declare和typeset.两者具有一样的功能.其选项有:
[-/+]a 设置/撤消变量的数组属性
[-/+]i 设置/撤消变量的整数属性
[-/+]r 设置/撤消变量的只读属性
[-/+]x 设置/撤消变量的输出属性
-p var 显示变量属性
(2) export和local.
export把变量输出到环境中,用法为:
export name
export name = value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export的作用:当Bash shell执行一个
程序时,将首先为该程序建立一个新的执行环境,称为子shell,
在Bash Shell中变量都是局部的,即它们只是在创建它们的子
Shell中是有意义的,使用export后,变量被设置为全局变量,这
时可以被其它子Shell所识别

local标记变量为局部的(如只能被函数内部使用),用法为:
local name
local name = value
(3) readonly.
指定变量为只读,执行后,改变量不能被再次赋值,用法为:
readonly name

2.位置变量或Shell参数
Bash Shell在解释用户命令时,将把命令行的第一个子作为命令,而其它字作为
参数通过位置变量传递给程序.$1,...,$9分别代表第一,...,九个参数.其中1-9
是真正的参数名,"$"符只是用来标识变量的替换.
位置变量$0指命令对应的可执行名.
其它的还有:
$# 送给命令的参数个数
$@ 所有的参数,每个用双括号括起
$* 所有的参数,用双括号括起
3.与Shell有关的变量
(1) Shell自身设置的一些常用变量:
LINENO 正在执行的命令在脚本中的行号
PWD 用户当前目录的全名
OLDPWD 最近一次执行cd之前,用户当前目录的全名
PPID 父进程ID
$ 当前进程ID
RANDOM 随机数(范围0-32767)
SECONDS Bash Shell的运行时间,单位是秒
REPLY select和read命令使用,以后会讲到
OPTARG
ORTIND 这两个变量由getopt命令设置
UID 当前用户的User ID
_ 上一条命令使用的最后一个参数
(2) 影响Shell行为的一些常用环境变量:
PATH 命令搜索路径,以冒号为分隔符.注意与DOS下不同的是,
当前目录不在系统路径里
HOME 用户home目录的路径名,是cd命令的默认参数
COLUMNS 定义了命令编辑模式下可使用命令行的长度
EDITOR 默认的行编辑器
VISUAL 默认的可视编辑器
FCEDIT 命令fc使用的编辑器
HISTFILE 命令历史文件
HISTSIZE 命令历史文件中最多可包含的命令条数
HISTFILESIZE 命令历史文件中包含的最大行数
IFS 定义SHELL使用的分隔符
LOGNAME 用户登录名
MAIL 指向一个需要SHELL监视其修改时间的文件.当该文件修改后,
SHELL将发消息You hava mail给用户
MAILCHECK SHELL检查MAIL文件的周期,单位是秒
MAILPATH 功能与MAIL类似.但可以用一组文件,以冒号分隔,每个文件后
可跟一个问号和一条发向用户的消息
SHELL SHELL的路径名
TERM 终端类型
TMOUT SHELL自动退出的时间,单位为秒,若设为0则禁止SHELL自动退出
PROMPT_COMMAND 指定在主命令提示符前应执行的命令
PS1 主命令提示符
PS2 二级命令提示符,命令执行过程中要求输入数据时用
PS3 select的命令提示符
PS4 调试命令提示符
MANPATH 寻找手册页的路径,以冒号分隔
LD_LIBRARY_PATH 寻找库的路径,以冒号分隔

bash变量赋值

例子:经常在
configure脚本中,会出现以下类似的语句,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if test -n "${ZSH_VERSION+set}"; then

ac_env_build_alias_set=${build_alias+set}

test "${ac_configure_args0+set}" != set

答案及扩展:

变量赋值方式

str 没有赋值

str 为空字符串

str 为非空字符串

备注

var=${str-expr}var=exprvar=$strvar进行设置
var=${str+expr}var=$strvar=exprvar进行设置,varstr要不都取值,要不都不取值。虽然取值不同
var=${str=expr}str=expr
var=expr
str 不变
var=$str
varstr进行设置,

var str保持一致

var=${str?expr}expr 输出至 stderrvar=strvar进行设置
var=${str:-expr}var=exprvar=$str
var=${str:+expr}var=var=expr
var=${str:=expr}str=expr
var=expr
str 不变
var=$str

var=${str:?expr}expr 输出至 stderr

Bash字符串的操作

(一)字符串的替换
(1)
${变量1/查找字符/替换字符}
(说明一下,这个操作中除了第一个参数是变量外其它两个都是字符;还有一点就是这个操作并不是把“变量1”中的字符替换了,详见例子)
例:
str1=abcABCabc123ABC
echo ${str1/bcA/aaa}#这里的abc和aaa都是字符串,而str1是变量,并且这个操作过后str1里的字符串长度不会减少,只是产生了一个 新的字串。
(2)
${变量1/#查找字符/替换字符}
(说明一下,这个操作上和面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从左边开始匹配,并且必须从左边第一个字符开始)
例:
echo ${str1/#bcA/aaa}#这个例子中并不会把bcA换成aaa因为b不是左边第一个开头字符
echo ${str1/#abc/aaa}#这样才行
(3)
${变量1/%查找字符/替换字符}
(与(2)相反,是结尾最后一个字符要匹配才行)
例:
echo ${str1/%3ABC/aaa}#abcABCabc12aaa
(3)
${变量1//查找字符/替换字符}
全部替换
(二)取子串
(1)${变量1:位置}
(说明一下,默认是从左边开始,如果“位置”为负数,则是从右边的第“位置”个字符开始,并且第一个位置为0;从“位置”开始取子串到最后)
例:
str1=abcABCabc123ABC
echo ${str1:(-3)}#会输出ABC
(2)${变量1:开始位置:结束位置}
(3)如果“变量1”为“*”或“@”,“位置”所表示的是第几个参数。
(三)字符串移动
(1)${字串#匹配字串}
(说明一下,这个是从左边第一个开始匹配,剥去最短“匹配字串”)
例:
str1=abcABCabc123
echo ${str1#a*c}#输出ABCabc123
(2)${字串##匹配字串}
(说明一下,这个是从左边第一个开始匹配,剥去最长“匹配字串”)
str1=abcABCabc123
echo ${str1#a*c}#输出123
echo ${str1#b*c}#输出abcABCabc123,因为没有从第一个开始匹配
(3)${字串%匹配字串}
(4)${字串%%匹配字串}
(说明一下,这与上面的(1)(2)是正好相反的,是从最后一个开始匹配的)
(四)字符串长度
${#字串}
例:
str=abcdefg
echo ${#str}#输出7

在 Vim 中, 有四个与编码有关的选项, 它们是: fileencodings、 fileencoding、 encoding 和 termencoding。 在实际使用中, 任何一个选项出现错误, 都会导致出现乱码。 因此, 每一个 Vim 用户都应该明确这四个选项的含义。 下面, 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四个选项的含义和作用。

1 encoding

encoding 是 Vim 内部使用的字符编码方式。 当我们设置了 encoding 之后, Vim 内部所有的 buffer、 寄存器、 脚本中的字符串等, 全都使用这个编码。 Vim 在工作的时候, 如果编码方式与它的内部编码不一致, 它会先把编码转换成内部编码。 如果工作用的编码中含有无法转换为内部编码的字符, 在这些字符就会丢失。 因此,在选择 Vim 的内部编码的时候, 一定要使用一种表现能力足够强的编码, 以免影响正常工作。

由于 encoding 选项涉及到 Vim 中所有字符的内部表示, 因此只能在 Vim 启动的时候设置一次。 在 Vim 工作过程中修改 encoding 会造成非常多的问题。 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 请始终将 encoding 设置为 utf-8。 为了避免在非 UTF-8 的系统如 Windows 下, 菜单和系统提示出现乱码, 可同时做这几项设置:

set encoding=utf-8
set langmenu=zh_CN.UTF-8
language message zh_CN.UTF-8

2 termencoding

termencoding 是 Vim 用于屏幕显示的编码, 在显示的时候, Vim 会把内部编码转换为屏幕编码, 再用于输出。 内部编码中含有无法转换为屏幕编码的字符时, 该字符会变成问号, 但不会影响对它的编辑操作。 如果 termencoding 没有设置, 则直接使用 encoding 不进行转换。

举个例子, 当你在 Windows 下通过 telnet 登录 Linux 工作站时, 由于 Windows 的 telnet 是 GBK 编码的, 而 Linux 下使用 UTF-8 编码, 你在 telnet 下的 Vim 中就会乱码。 此时有两种消除乱码的方式: 一是把 Vim 的 encoding 改为 gbk, 另一种方法是保持 encoding 为 utf-8, 把 termencoding 改为 gbk, 让 Vim 在显示的时候转码。 显然, 使用前一种方法时, 如果遇到编辑的文件中含有 GBK 无法表示的字符时, 这些字符就会丢失。 但如果使用后一种方法, 虽然由于终端所限, 这些字符无法显示, 但在编辑过程中这些字符是不会丢失的。

对于图形界面下的 GVim, 它的显示不依赖 TERM, 因此 termencoding 对于它没有意义。 在 GTK2 下的 GVim 中, termencoding 永远是 utf-8, 并且不能修改。 而 Windows 下的 GVim 则忽略 termencoding 的存在。

3 fileencoding

当 Vim 从磁盘上读取文件的时候, 会对文件的编码进行探测。 如果文件的编码方式和 Vim 的内部编码方式不同, Vim 就会对编码进行转换。 转换完毕后, Vim 会将 fileencoding 选项设置为文件的编码。 当 Vim 存盘的时候, 如果 encoding 和 fileencoding 不一样, Vim 就会进行编码转换。 因此, 通过打开文件后设置 fileencoding, 我们可以将文件由一种编码转换为另一种编码。 但是, 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 fileencoding 是在打开文件的时候, 由 Vim 进行探测后自动设置的。 因此, 如果出现乱码, 我们无法通过在打开文件后重新设置 fileencoding 来纠正乱码。

4 fileencodings

编码的自动识别是通过设置 fileencodings 实现的, 注意是复数形式。 fileencodings 是一个用逗号分隔的列表, 列表中的每一项是一种编码的名称。 当我们打开文件的时候, VIM 按顺序使用 fileencodings 中的编码进行尝试解码, 如果成功的话, 就使用该编码方式进行解码, 并将 fileencoding 设置为这个值, 如果失败的话, 就继续试验下一个编码。

因此, 我们在设置 fileencodings 的时候, 一定要把要求严格的、 当文件不是这个编码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解码失败的编码方式放在前面, 把宽松的编码方式放在后面。

例如, latin1 是一种非常宽松的编码方式, 任何一种编码方式得到的文本, 用 latin1 进行解码, 都不会发生解码失败 —— 当然, 解码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乱码”。 因此, 如果你把 latin1 放到了 fileencodings 的第一位的话, 打开任何中文文件都是乱码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以下是滇狐推荐的一个 fileencodings 设置:

set fileencodings=ucs-bom,utf-8,cp936,gb18030,big5,euc-jp,euc-kr,latin1

其中, ucs-bom 是一种非常严格的编码, 非该编码的文件几乎没有可能被误判为 ucs-bom, 因此放在第一位。

utf-8 也相当严格, 除了很短的文件外 (例如许多人津津乐道的 GBK 编码的“联通”被误判为 UTF-8 编码的经典错误), 现实生活中一般文件是几乎不可能被误判的, 因此放在第二位。

接下来是 cp936 和 gb18030, 这两种编码相对宽松, 如果放前面的话, 会出现大量误判, 所以就让它们靠后一些。 cp936 的编码空间比 gb18030 小, 所以把 cp936 放在 gb18030 前面。

至于 big5、euc-jp 和 euc-kr, 它们的严格程度和 cp936 差不多, 把它们放在后面, 在编辑这些编码的文件的时候必然出现大量误判, 但这是 Vim 内置编码探测机制没有办法解决的事。 由于中国用户很少有机会编辑这些编码的文件, 因此我们还是决定把 cp936 和 gb18030 前提以保证这些编码的识别。

最后就是 latin1 了。 它是一种极其宽松的编码, 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把它放在最后一位。 不过可惜的是, 当你碰到一个真的 latin1 编码的文件时, 绝大部分情况下, 它没有机会 fall-back 到 latin1, 往往在前面的编码中就被误判了。 不过, 正如前面所说的, 中国用户没有太多机会接触这样的文件。

如果编码被误判了, 解码后的结果就无法被人类识别, 于是我们就说, 这个文件乱码了。 此时, 如果你知道这个文件的正确编码的话, 可以在打开文件的时候使用 ++enc=encoding 的方式来打开文件, 如:

:e ++enc=utf-8 myfile.txt

5 fencview

根据前面的介绍, 我们知道, 通过 Vim 内置的编码识别机制, 识别率是很低的, 尤其是对于简体中文 (GBK/GB18030)、 繁体中文 (Big5)、 日文 (euc-jp) 和韩文 (euc-kr) 之间的识别。 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 肉眼看出一个文件的编码方式也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因此, 滇狐强烈推荐水木社区的 mbbill 开发的 fencview 插件。 该插件使用词频统计的方式识别编码, 正确率非常高。 点击 这里 下载。

I've always been used to the Redhat/Fedora way of setting up aliases in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 but SuSe/Novell Linux is slightly different. I see a lot of hackish examples/bad advice on the internet on how to set it up on SuSe/Novell Linux so I figured I'd make a note of it here.

To do it "right" under SuSe, you modify the main configuration file for your ethernet adapter.

For example, 'ifcfg-eth-id-de:ad:co:ed:ba:be' where the de:ad:co:ed:ba:be is replaced by a real MAC address.

As an example, you want the main IP of the system to be statically set to 192.168.100.1, and the other IPs to be 192.168.100.100, 192.168.100.101, and 192.168.100.102

Your original configuration will probably look something like this:

BOOTPROTO='static'
BROADCAST='192.168.100.255'
IPADDR='192.168.100.1'
MTU=1500
NAME='My awesome no-name PCI \"bus-mastering\" NE-2000 clone $1.99 CPU-cycle-hogging wondercard'
NETMASK='255.255.255.0'
NETWORK='192.168.100.0'
REMOTE_IPADDR=''
STARTMODE='onboot'
USERCONTROL='no'
_nm_name='bus-pci-0000:01:04.0'

You will want to change it to look like this:

BOOTPROTO='static'
BROADCAST='192.168.100.255'
IPADDR='192.168.100.1'
MTU=1500
NAME='My awesome no-name PCI \"bus-mastering\" NE-2000 clone $1.99 wondercard'
NETMASK='255.255.252.0'
NETWORK='192.168.100.0'
REMOTE_IPADDR=''
STARTMODE='onboot'
USERCONTROL='no'
_nm_name='bus-pci-0000:01:04.0'
IPADDR1='192.168.100.100'
NETMASK1='255.255.255.0'
LABEL1='0'

IPADDR2='192.168.100.101'
NETMASK2='255.255.255.0'
LABEL2='1'
IPADDR3='192.168.100.102'
NETMASK3='255.255.255.0'
LABEL3='2'

Save that and restart networking with '/etc/init.d/network restart' and you are good to go with:
eth0 set to 192.168.100.1
eth0:0 set to 192.168.100.100
eth0:1 set to 192.168.100.101
eth0:2 set to 192.168.100.102

The 'LABELx' settings are just setting the alias label you see after the 'eth0:'
You can get away with leaving out the 'LABELx' statements. One side effect is that you won't see the aliases under 'ifconfig'.

I know you can do this with 'yast' and other utilities but this seems more direct and easier to do on a high latency SSH console.

鱼漂(www.eit.name)提醒:
1. 只需在原来的ifcfg-ethx配置文件中,增加类似配置:
IPADDR_N=
NETMASK_N=
LABEL_N=

2.  "man ifcfg"的Multiple addresses章节有详细的解释。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