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ver 3 为您的 Windows Explorer 插上翅膀!
为您的 Windows Explorer 插上翅膀!
Clover 是 Windows Explorer 资源管理器的一个扩展,为其增加类似谷歌 Chrome 浏览器的多标签页功能。
方便的 Tab 页功能
要掌握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标签页,只需记住Ctrl+T新开页面,Ctrl+W关闭页面,Ctrl+Tab切换页面,工作效率提高何止一倍!
操作系统无缝集成
Clover 通过 BHO 插件的形式,集成到 Windows Explorer,保留您通常的使用习惯,无需学习新的软件操作,马上就可以使用啦。
快如闪电的书签栏
按Ctrl+D添加当前路径,或者直接将文件夹拖入书签栏。再也不用到处寻找要访问的文件夹了,瞬间到达,何等痛快!
在已安装Windows的系统上从硬盘安装Ubuntu12
If you are operating on Windows now,you can try following steps to install ubuntu 9.10.
1.Download ubuntu karmic iso image from www.ubuntu.com
Download the latest grub4dos from here
2.Extract grldr and meun.lst from grub4dos package to root directory of C:. Copy and paste the iso image into root directory of C:\
3.Extract initrd.lz and vmlinuz from ubuntu9-10.iso/casper/ to root directory of C:(C:\initrd.lz,C:\vmlinuz).
4.Edit menu.lst by notebook,copy and paste following into the file.
timeout 5 default 0 title Ubuntu 9.10 install root (hd0,0) kernel /vmlinuz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9.10-desktop-amd64.iso ro quiet splash initrd /initrd.lz
change ubuntu-9.10-desktop-amd64.iso to the iso filename you downloaded.
5.Edit C:\boot.ini,add this line to the end:
c:\grldr="Ubuntu 9.10"
6.Restart,select boot from Ubuntu 9.10.You will get into ubuntu just like boot up with live-CD
鱼漂注:
1. Ubuntu12也可以采用类似方式从硬盘安装
2. 如果已安装一键Ghost,系统中已安装了Grub4Dos,可以直接修改C:\dosh\ghos的menu.lst
3. 如果安装过程中出现无法卸载/isodevice目录时,可以用Ctrl+Alt+F1切到命令行,umount -l /isodevice卸载后,再用Alt + F7回到图形界面继续安装。
Ubuntu Unity 创建桌面快捷方式
Unity的发展越来越好了,个人感觉从Ubuntu12.04开始,Unity终于可以说是可以用了。接下来就讲讲在Unity中创建快捷方式并添加到Launch Panel。
拿eclipse举例,从eclipse.org下载好eclipse后,解压到/usr/local/eclipse中,执行以下命令创建一个App快捷方式:
sudo gedit /usr/share/applications/eclipse.desktop在gedit中输入以下代码:
Install Adobe Flash / Reader & Air in Ubuntu 12.04
http://www.liberiangeek.net/2012/04/install-adobe-flash-reader-air-in-ubuntu-12-04-precise-pangolin/
This brief tutorial is going to show you how to install Adobe Flash Player, Acrobat Reader and Adobe Air in Ubuntu 12.04 (Precise Pangolin). Having these three programs installed in Ubuntu makes your experience with Ubuntu better. You can watch flash videos, interact with rich applications online and open PDF documents easily. This tutorial is going to be short and easy, and without wasting anymore of your time let’s get going.
Objectives:
- Install Adobe Flash / Reader / and Air in Ubuntu 12.04
- Enjoy!
To get started, press Ctrl – Alt – T on your keyboard to open Terminal. When Terminal opens, run the commands below to enable Canonical Partner Repository.
sudo apt-add-repository "deb http://archive.canonical.com/ $(lsb_release -sc) partner"
Next, run the commands below to update your system and install Adobe Flash Player and Adobe Reader.
sudo apt-get update && sudo apt-get install flashplugin-installer acroread
Next, run the commands below to download Adobe Air executable.
wget http://airdownload.adobe.com/air/lin/download/latest/AdobeAIRInstaller.bin
Then run the commands below to change the permission on the file so that it’s executable.
sudo chmod +x AdobeAIRInstaller.bin
Next, run the commands below to install Adobe Air.
sudo ./AdobeAIRInstaller.bin
If everything works, all should be installed. If you run into problems with adobe Air about missing gnome-keyring or KDE Wallet, run the commands below to fix it, then re-run the air installer.
sudo ln -s /usr/lib/i386-linux-gnu/libgnome-keyring.so.0 /usr/lib/libgnome-keyring.so.0sudo ln -s /usr/lib/i386-linux-gnu/libgnome-keyring.so.0.2.0 /usr/lib/libgnome-keyring.so.0.2.0
For 64-bit systems, run copy and past the commands below
sudo ln -s /usr/lib/x86_64-linux-gnu/libgnome-keyring.so.0 /usr/lib/libgnome-keyring.so.0sudo ln -s /usr/lib/x86_64-linux-gnu/libgnome-keyring.so.0.2.0 /usr/lib/libgnome-keyring.so.0.2.0
Enjoy!
>>>>>>>>>>>>>>>>>>>>>>>>>>>>>>>>>>>>>>>>>>>>>>>>>>>>>>>>>>>>>>>>>>>>>>>>>>>>>>>>>>>>>>>>>>>>>>>>>>>>>>>>>>>>>>>>>>>>>>>>>>>升级RPM包的Spec文件调研
当在用户机器上安装或卸载程序时,能够执行命令将是很有用的。例如,可能需要编辑一个系统配置文件以启用新的服务,或者需要定义一个新用户以拥有正在安装的程序的所有权。
安装和卸载脚本的工作原理看起来很简单,但它们工作原理中的一些意外可能会引起大问题。这里是一些基本信息,可以将下列四节中的任意一个添加到.spec 文件,它列出了在包安装期间各个点上运行的shell 脚本:
%pre 在安装包之前运行
%post 在安装包之后运行
%preun 在卸载包之前运行
%postun 在卸载包之后运行
尤其要注意%install与这些节之间的差异。构建RPM 时,%install 在开发机器上运行;它应该将产品安装在开发机器上或安装到一个构建根目录中。另一方面,这些节指定当用户正在安装或卸载RPM包时将在用户的机器上运行什么。
一种好的技术是使用%pre脚本来检查安装前提条件,它们比RPM可以直接支持的更复杂。 如果不符合前提条件,那么脚本以非零状态退出,而且 RPM 不会继续安装。另外请注意,我们必须小心地使用卸载脚本来撤销安装脚本。
然而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升级使每件事情都变得复杂,现在,让我们着手升级。如果用户只安装和删除自己的包,那么前面的指令将正常工作;但在升级期间,它们会完全失效。以下是 RPM 如何执行升级:
运行新包的 %pre
安装新文件
运行新包的 %post
运行旧包的 %preun
删除新文件未覆盖的所有旧文件
运行旧包的 %postun
如果我们使用5.3.2系列中现有SPEC文件中的脚本来升级,那么RPM最后将运行 %postun 脚本,它将除去我们在安装脚本中所做的所有工作。
rpm为了解决此问题,在其英文文档中提到了可以向脚本来传递一个参数$1,这个参数传递的过程是隐藏的,你只需在%pre,%post,%preun,%postun中使用$1即可($1在shell中就是第一个参数的意思)。这个参数的含义是在执行完此次操作后系统中此软件包的剩余数量是多少,就目前我的理解应该只有0,1,2三种可能。
1.在执行rpm –ivh的安装过程中,如果有同类包存在,则会报错提示无法安装,存在相同的文件。如果没有同类包存在则会执行安装动作,过程如下:
运行新包的%pre $1=1
安装新文件
运行新包的%post $1=1
2.在执行rpm –U的升级过程中,如果没有同类低级包存在,则过程和传递的参数与安装时完全相同,如果有同类低级包存在则会执行升级操作,过程如下:
运行新包的%pre $1=2
安装新文件
运行新包的%post $1=2
运行旧包的%preun $1=1
删除新文件未覆盖的任何旧文件
运行旧包的%postun $1=1
3.在执行rpm –e的删除过程如下:
运行旧包的%preun $1=0
删除文件
运行旧包的%postun $1=0
因此我们可以用传递的参数来判断rpm究竟在进行什么工作,来在脚本内部通过$1进行判断来决定进行什么动作。例如在参数为0的时候才真的执行卸载所要进行的动作。
另外在升级的时候,除了注意几个脚本的执行顺序与结果外,还要注意配置文件的处理是否正确,RPM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这就是妥善处理配置文件(CONFIG FILE)。若直接采用安装方式,则用户已配置好的配置文件就会被覆盖,不符合用户要求。
RPM对某个配置文件,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的MD5检查和(checksum)来决定如何处理它。这三种不同的MD5检查和是:
1. 原检查和。它是旧版本软件包安装时配置文件的MD5检查和。
2. 当前检查和。它是升级时旧版本配置文件的MD5检查和。
3. 新检查和。它是新版本软件包中配置文件的MD5检查和。
RPM针对以下几种情况分别处理:
1. 当原检查和=X,当前检查和=X,新检查和=X时:
这表明配置文件未曾修改过。此时,RPM会将新的配置文件覆盖掉原文件,而不是对原文件不作处理,原因在于: 虽然文件名和文件内容都没有变化,但文件别的方面的属性(如文件的属主,属组,权限等)却可能改变,所以有必要覆盖一下。
2. 当原检查和=X,当前检查和=X,新检查和=Y时:
这表明原配置文件没有改动过,但是它与新软件包中的配置文件却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RPM将用新文件覆盖掉旧文件,并且旧文件不作保存(因为它不曾改动过,没有必要保存)。
3. 当原检查和=X,当前检查和=Y,新检查和=X时:
这表明新文件与旧文件内容相同,但当前文件已经作过修改,这些修改对于新版本来说应该是合法的,可以使用的。因此,RPM对当前文件予以保留。
4. 当原检查和=X,当前检查和=Y,新检查和=Y时:
这表明原文件经过修改,现在已与新文件相同,这或许是用户用来修补安全上的漏洞,新版本也作了同样的修改。这种情况下,RPM将新文件覆盖当前文件,避免文件属性方面的不同。
5. 当原检查和=X,当前检查和=Y,新检查和=Z时:
这表明用户已修改了原文件,并且当前内容与新文件内容不同。这种情况下,RPM无法保证新版本软件能正常使用当前的配置文件,所以采用了一个比较明智的办 法,既能保护用户的配置数据,又能保证新版本软件正常。这种作法就是将当前文件换名保存(给原文件名加个.rpmsave的后缀,如原文件名为ABC,则 换名后为ABC.rpmsave),同时安装新文件,并给出警告信息。
6. 当没有原检查和时:
此种情况下,当前检查和与新检查和已无关紧要,这表明没有安装过此配置文件。因为没有安装过此配置文件,所以RPM无法判断当前文件是否被用户修改过。这种情况下,RPM会将当前文件换名保存(原文件名后缀不是加个.rpmsave,而是.rpmorig),同时安装新文件,并给出警告信息。
因此在%files中可以用%config字段将配置文件标识出来,这样在升级的过程中配置文件将被按照上面所描述的方法处理。
%config 文件路径的形式来添加。
>>>>>>>>>>>>>>>>>>>>>>>>>>>>>>>>>>>>>>>>>>>>>>>>>>>>>>>>>>>>>>>>>>>>>>>>>>>>>>>>>>>>>>>>>>>>>>>>>>>>>>>>>>>>>>>>>>>>>>>>>>>>>>>>>>>>>>>>>>>>>>>>>>>>>>>>>>>>>>>>>>>>>>>>>>>>>>>>>>>>>>>>>>>>>>>>>>>>>>>>>>>>>>>>>>>>>>>>>>>>>>>>>>>>>>>>>>>>>>>>>>>>>>>>>>>>>>>>>>>>>>>>>>>>>>>>>>>>>>>>>>>>>>>>>>>>>>>>>>>>>>>>>>>>>>>>>>>>>>>>>>>>>>>>>>>>>>>>>>>>>>>>>>>>>>>>>>>>>>>>>>>>>>>>>>>>>>>>>>>>>>>>>>>>>>>>>>>>>>>>>>>>>>>>>>>>>>>>>>>>>>>>>>>>>>>>>>>>>>>>>>>>>>>>>>>>>>>>>>>>>>>>>>>>>>>>>>>>>>>>>>>>>>>>>>>>>>>>>>>>>>>>>>>>>>>>>>>>>>>>>Bash下显示历史命令的执行时间
设置方法:
在/etc/profile 里面加入下面2行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记录每个用户执行的命令了。
HISTTIMEFORMAT="%Y-%m-%d %H:%M:%S "
export HISTTIMEFORMAT
注:HISTTIMEFORMAT的格式你可以自己定义,定义成你想要的格式。具体格式可以参照date命令。例如用"%Y-%m-%d %H:%M:%S "格式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时间格式,"%s " 按照unix时间戳的格式显示。
>>>>>>>>>
[转]双向同步软件Unison的安装与配置
一、Unison简介
Unison是Windows、Linux以及其他Unix平台下都可以使用的文件同步工具,它能使两个文件夹(本地或网络上的)保持内容的一致。Unison拥有与其它一些同步工具或文件系统的相同的特性,但也有自身的特点:
1.跨平台使用;
2.对内核和用户权限没有特别要求;
3.Unison是双向的,它能自动处理两分拷贝中更新没有冲突的部分,有冲突的部分将会显示出来让用户选择更新策略;
4.只要是能连通的两台主机,就可以运行unison,可以直接使用socket连接或安全的ssh连接方式,对带宽的要求不高,使用类似rsync的压缩传输协议。
二、编译安装Unison
Linux下通过源码包编译安装Unison时,需要用到Objective Caml compiler。
通过以下方式安装
[root@server1 ~]# wget http://caml.inria.fr/pub/distrib/ocaml-3.12/ocaml-3.12.0.tar.gz
[root@server1 ~]# tar -xzvf ocaml-3.12.0.tar.gz
[root@server1 ~]# cd ocaml-3.12.0
[root@server1 ocaml-3.12.0]# ./configure
[root@server1 ocaml-3.12.0]# make world opt
[root@server1 ocaml-3.12.0]# make install
编译安装Unison
[root@server1 ~]# wget http://www.seas.upenn.edu/~bcpierce/unison//download/releases/stable/unison-2.40.63.tar.gz
[root@server1 ~]# tar -xzvf unison-2.40.63.tar.gz
[root@server1 ~]# cd unison-2.40.63
[root@server1 unison-2.40.63]# make UISTYLE=text
[root@server1 unison-2.40.63]# make install
在执行make install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错误提示:
mv: cannot stat '/root/bin//unison':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make: [doinstall] Error 1 (ignored)
cp unison /root/bin/
cp: cannot create regular file '/root/bin/': Is a directory
make: *** [doinstall] Error 1
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与Unison默认是将文件Copy到/root/bin目录,但Linux默认是没有该目录的,因此我们需要将生成的可执行文件unison复制到系统的PATH目录。
[root@server1 unison-2.40.63]# cp unison /usr/local/bin
将可执行文件unison上传到远程主机(假设远程主机IP为192.168.10.4)
[root@server1 unison-2.40.63]# scp unison root@92.168.10.4:/root/
通过SSH登陆到远程主机,再将unison复制到server2的PATH目录
[root@server2 ~]#cp unison /usr/local/bin
三、配置ssh key信任
建议通过普通用户进行操作,理由是通过root操作本身就危险,免密码登陆的root就更危险了。
在两台服务器上创建unison用户
[root@server1 ~]# useradd -m unison
[root@server1 ~]# passwd unison
[root@server2 ~]# useradd -m unison
[root@server2 ~]# passwd unison
在server1上创建key并配置server2的信任
[root@server1 ~]# su – unison
[unison@server1 ~]$ ssh-keygen -t rsa
在提示保存私钥(key)和公钥(public key)的位置时,使用默认值;
在提示是否需要私钥密码(passphrase)时,直接敲回车,即不使用私钥密码。
之后,将生成一对密钥,id_rsa(私钥文件)和id_rsa.pub(公钥文件),保存在/home/unison/.ssh/目录下。
将公钥添加到server2的 authorized_keys 文件中
将文件上传到server2(假设server2主机IP为192.168.10.4)
[unison@server1 ~]$ scp ~/.ssh/id_rsa.pub unison@192.168.10.4:/home/unison/
使用rsync用户SSH到登陆到远程主机,并将公钥添加到 authorized_keys 文件中
[unison@server2 ~]$ mkdir .ssh
[unison@server2 ~]$ chmod 700 .ssh
[unison@server2 ~]$ mv ~/id_rsa.pub ~/.ssh/authorized_keys
同理,执行以下步骤在server2上创建key并配置server1的信任
[root@server2 ~]# su – unison
[unison@server2 ~]$ ssh-keygen -t rsa
将文件上传到server1(假设server1主机IP为192.168.10.3)
[unison@server2 ~]$ scp ~/.ssh/id_rsa.pub unison@192.168.10.3:/home/unison/
使用rsync用户SSH到登陆到server1,并将公钥添加到 authorized_keys 文件中
[unison@server1 ~]$ mv ~/id_rsa.pub ~/.ssh/authorized_keys
重启SSH服务
[root@server1 ~]# /etc/init.d/sshd restart
[root@server2 ~]# /etc/init.d/sshd restart
四、Unison的配置与使用
在两台服务器上创建test目录,用于测试
[root@server1 ~]# su - unison
[unison@server1 ~]$ mkdir test
[root@server2 ~]# su - unison
[unison@server2 ~]$ mkdir test
在两台服务器上分别执行一次unison,如果出现提示确认,则直接敲回车选择默认值
[unison@server1 ~]$ unison /home/unison/test/ ssh://unison@192.168.10.4//home/unison/test/
[unison@server2 ~]$ unison /home/unison/test/ ssh://unison@192.168.10.3//home/unison/test/
修改两台服务器的unison配置文件,输入以下内容
[unison@server1 ~]$ vim /home/unison/.unison/default.prf
#Unison preferences file
root = /home/unison/test
root = ssh://unison@192.168.10.4//home/unison/test/
#force =
#ignore =
batch = true
#repeat = 1
#retry = 3
owner = true
group = true
perms = -1
fastcheck = false
rsync = false
sshargs = -C
xferbycopying = true
log = true
logfile = /home/unison/.unison/unison.log
[unison@server2 ~]$ vim /home/unison/.unison/default.prf
#Unison preferences file
root = /home/unison/test
root = ssh://unison@192.168.10.3//home/unison/test/
#force =
#ignore =
batch = true
#repeat = 1
#retry = 3
owner = true
group = true
perms = -1
fastcheck = false
rsync = false
sshargs = -C
xferbycopying = true
log = true
logfile = /home/unison/.unison/unison.log
相关注解如下:
force表示会以本地所指定文件夹为标准,将该目录同步到远端。这里需要注意,如果指定了force参数,那么Unison就变成了单项同步了,也就是说会以force指定的文件夹为准进行同步,类似与rsync。
Unison双向同步基本原理是:假如有A B两个文件夹,A文件夹把自己的改动同步到B,B文件夹也把自己的改动同步到A,最后A B两文件夹的内容相同,是AB文件夹的合集。
Unison双向同步的一个缺点是,对于一个文件在两个同步文件夹中都被修改时,unison是不会去同步的,因为unison无法判断以那个为准。
ignore = Path表示忽略指定目录,即同步时不同步它。
batch = true,表示全自动模式,接受缺省动作,并执行。
-fastcheck true 表示同步时仅通过文件的创建时间来比较,如果选项为false,Unison则将比较两地文件的内容。
log = true 表示在终端输出运行信息。
logfile 指定输出的log文件。
另外,Unison有很多参数,这里仅介绍常用的几个,详细的请参看Unison手册。
-auto //接受缺省的动作,然后等待用户确认是否执行。
-batch //batch mode, 全自动模式,接受缺省动作,并执行。
-ignore xxx //增加 xxx 到忽略列表中
-ignorecase [true|false|default] //是否忽略文件名大小写
-follow xxx //是否支持对符号连接指向内容的同步
owner = true //保持同步过来的文件属主
group = true //保持同步过来的文件组信息
perms = -1 //保持同步过来的文件读写权限
repeat = 1 //间隔1秒后,开始新的一次同步检查
retry = 3 //失败重试
sshargs = -C //使用ssh的压缩传输方式
xferbycopying = true"
-immutable xxx //不变目录,扫描时可以忽略
-silent //安静模式
-times //同步修改时间
-path xxx 参数 //只同步 -path 参数指定的子目录以及文件,而非整个目录,-path 可以多次出现。
PS:Windows下的unison配置文件默认位于C:\Documents and Settings\currentuser\.unison目录,默认的配置文件名是default.prf。
五、测试
首先分别在server1与server2的/home/unison/test目录下创建文件或目录,然后在server1上执行unison,接着如果在server1与server2上都能看到各自创建的文件,就说明同步成功。
分别在server1与server2上创建文件
[unison@server1 ~]$ cd test
[unison@server1 test]$ touch 1.txt touch 3.txt
[unison@server2 ~]$ cd test
[unison@server2 test]$ touch 2.txt touch 4.txt
在server1上执行unison
[unison@server1 ~]$ unison
在server1与server2上查看文件是否同步
[unison@server1 ~]$ cd test
[unison@server1 test]$ ls
1.txt 2.txt 3.txt 4.txt
[unison@server2 ~]$ cd test
[unison@server2 test]$ ls
1.txt 2.txt 3.txt 4.txt
均看到了“1.txt 2.txt 3.txt 4.txt”所有文件,说明文件同步已经成功!
注意:第一次SSH连接的时候可能需要输入一次密码,之后就不需要输入了。
六、定期或实时执行同步
如果想要定期执行,则通过crontab计划任务来实现,例如通过以下方式设置每5分钟执行一次
[root@server1 ~]# su - unison
[unison@server1 ~]$ crontab -e
*/5 * * * * /usr/local/bin/unison
[转]通过rsync+inotify-tools+ssh实现触发式远程实时同步
文件的同步镜像在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因此rsync这款免费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在Windows平台上,都已经有了支持rsync的“cwRsyncServer”。
但是,我们一般都是通过结合crontab计划任务来实现文件同步的,这样做的缺点是效率低,不能做到实时同步。
现在,在Linux平台下我们可以利用2.6内核的inotify监控文件系统机制,通过inotify-tools来实现实时同步了。
具体操作如下:
1.安装所需软件
目前各大Linux发行版本都已经具有了rsync与inotify-tools的软件包,推荐通过RPM,yum,apt-get等方式进行安装。
RHEL:
[root@server1 ~]# rpm -ivh rsync-*
[root@server1 ~]# rpm -ivh inotify-tools-*
CentOS:
[root@server1 ~]# yum install rsync inotify-tools
Ubuntu:
[root@server1 ~]# apt-get install rsync inotify-tools
采用源码方式安装的步骤如下:
[root@server1 ~]# wget ftp://ftp.samba.org/pub/rsync/rsync-3.0.8.tar.gz
[root@server1 ~]# tar xzvf rsync-3.0.8.tar.gz
[root@server1 ~]# cd rsync-3.0.8
[root@server1 ~]# ./configure
[root@server1 ~]# make
[root@server1 ~]# make install
[root@server1 ~]# wget http://github.com/downloads/rvoicilas/inotify-tools/inotify-tools-3.14.tar.gz
[root@server1 ~]# tar xzvf inotify-tools-3.14.tar.gz
[root@server1 ~]# cd inotify-tools-3.14
[root@server1 ~]# ./configure
[root@server1 ~]# make
[root@server1 ~]# make install
2.配置ssh key信任
建议通过普通用户进行操作,理由是通过root操作本身就危险,免密码登陆的root就更危险了。
在两台服务器上创建rsync用户
[root@server1 ~]# useradd -m rsync
[root@server1 ~]# passwd rsync
[root@server2 ~]# useradd -m rsync
[root@server2 ~]# passwd rsync
[root@server1 ~]# su - rsync
[rsync@server1 ~]$ ssh-keygen -t rsa
在提示保存私钥(key)和公钥(public key)的位置时,使用默认值;
在提示是否需要私钥密码(passphrase)时,直接敲回车,即不使用私钥密码。
之后,将生成一对密钥,id_rsa(私钥文件)和id_rsa.pub(公钥文件),保存在/home/rsync/.ssh/目录下。
将公钥添加到远程主机的 authorized_keys 文件中
将文件上传到远程主机(假设远程主机IP为192.168.10.4)
[rsync@server1 ~]$ scp ~/.ssh/id_rsa.pub rsync@192.168.10.4:/home/rsync/
使用rsync用户SSH到登陆到远程主机,并将公钥添加到 authorized_keys 文件中
[rsync@server2 ~]$ mkdir .ssh
[rsync@server2 ~]$ chmod 700 .ssh
[rsync@server2 ~]$ mv ~/id_rsa.pub ~/.ssh/authorized_keys
重启SSH服务
[root@server1 ~]# /etc/init.d/sshd restart
[root@server2 ~]# /etc/init.d/sshd restart
3.创建inotify_rsync.sh脚本
[root@server1 ~]# vim inotify_rsync.sh
#!/bin/sh
SRC=/home/rsync/test
DST=rsync@192.168.10.4:/home/rsync/test
/bin/su - rsync
/usr/local/bin/inotifywait -mrq -e modify,delete,create,attrib ${src} | while D E F
do
/usr/bin/rsync -ahqzt --delete $SRC $DST
done
相关注解如下:
/usr/local/bin/inotifywait -mrq -e modify,delete,create,attrib ${src}
-m 是保持一直监听
-r 是递归查看目录
-q 是打印出事件
-e create,move,delete,modify,attrib 是指 “监听 创建 移动 删除 写入 权限” 事件
/usr/bin/rsync -ahqzt --delete $SRC $DST
-a 存档模式
-h 保存硬连接
-q 制止非错误信息
-z 压缩文件数据在传输
-t 维护修改时间
-delete 删除于多余文件
要排除同步某个目录时,为rsync添加--exculde=PATTERN参数,注意,路径是相对路径,具体查看man rsync。
要排除某个目录的事件监听的处理时,为inotifywait添加--exclude或--excludei参数,具体查看man inotifywait。
inotifywait 命令产生三个返回值,分别是“日期,时间,文件” 这3个返回值会做为参数传给read,因此脚本中的“while read D E F” 写法细化了返回值。
赋予脚本可执行权限
[root@server1 ~]# chmod +x inotify_rsync.sh
执行脚本
[root@server1 ~]# /root/inotify_rsync.sh &
设置脚本开机自启动
[root@server1 ~]# cat "/root/inotify_rsync.sh &" >> /etc/rc.local
4.测试
首先在server1服务器的/home/rsync/test目录下创建文件或目录,然后再到server2的/home/rsync/test目录下查看,如果看到就说明成功了。
[rsync@server1 ~]$ cd test
[rsync@server1 test]$ touch a.txt
注意:第一次SSH连接的时候可能需要输入一次密码,之后就不需要输入了。
[rsync@server2 ~]$ cd test
[rsync@server2 test]$ ls
a.txt
看到了a.txt文件,说明文件同步已经成功!
查看Nnginx、Apache、MySQL、PHP安装时的编译参数
Instagram 架构分析笔记
Instagram 团队上个月才迎来第 7 名员工,是的,7个人的团队。作为 iPhone 上最火爆的图片类工具,instagram 用户数量已经超过 1400 万,图片数量超过 1.5 亿张。不得不说,这真他妈是个业界奇迹。
几天前,只有三个人的 Instagram 工程师团队发布了一篇文章:What Powers Instagram: Hundreds of Instances, Dozens of Technologies,披露了 Instagram 架构的一些信息,足够勾起大多数人的好奇心。读罢做点笔记,各种线索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能打开原文的建议直接读原文。
Instagram 开发团队奉行的三个核心原则:
- Keep it very simple (极简主义)
- Don't re-invent the wheel (不重复发明轮子)
- Go with proven and solid technologies when you can(能用就用靠谱的技术)
OS/主机
操作系统的选择,在Amazon EC2上跑 Ubuntu Linux 11.04 (Natty Narwhal) ,这个版本经过验证在 EC2 上够稳定。因为只有三名工程师,只有三名工程师,所以自己部署机器到 IDC 是不靠谱的事情。幸好有亚马逊。
负载均衡
此前曾用过两台 Nginx 做 DNS 轮询承载前端请求,这样做会有副作用,现在已经迁移到Amazon的ELB(Elastic Load Balancer),起了三个 Nginx 实例,在 ELB 层停掉了 SSL , 以缓解 CPU 压力。DNS 服务使用 Amazon Route53 服务。
应用服务器
启用了 25 个 Django 实例,运行在 High-CPU Extra-Large 类型的服务器实例上,之所以用 High-CPU Extra-Large 实例是因为应用请求是 CPU 密集型而非 IO 密集型。
使用 Gunicorn 作为 WSGI 服务器。过去曾用过 Apache 下的 mod_wsgi 模块,不过发现 Gunicorn 更容易配置并且节省 CPU 资源。使用 Fabric 加速部署。
数据存储
用户信息、图片元数据、标签等大部分数据存储在 PostgreSQL 中。主要的 Shard 数据库集群有 12个节点。
实践中发现 Amazon 的网络磁盘系统单位时间内寻道能力不行,所以有必要将数据尽量放到内存中。创建了软 RAID 以提升 IO 能力,使用的 Mdadm 工具进行 RAID 管理。
管理内存中的数据,vmtouch 这个小工具值得推荐。
PostgreSQL 设置为 Master-Replica 方式,流复制模式。利用 EBS 的快照进行数据库备份。使用 XFS 文件系统,以便和快照服务充分配合。 使用 repmgr 这个小工具做 PostgreSQL 复制管理器器。
连接池管理,用了 Pgbouncer。Christophe Pettus 的文章包含了不少 PostgreSQL 数据库的信息。
TB 级别的海量图片存储在 Amazon S3 上,CDN 采用的也是 Amazon 的服务,CloudFront。
Instagram 也是 Redis 的重度用户,Feed 以及 Session 信息都用 Redis 处理,Redis 也是以 Master-Replica 方式部署。在 Replica 节点上进行数据备份。
使用了 Apache Solr 承担 Geo-search API 的工作,Solr 简单的 JSON 接口也不错。
缓存使用了 6 个 Memcached 实例,库使用 pylibmc 和 libmemcached。亚马逊也提供缓存服务-Elastic Cache service ,Instagram 也有尝试,不过不便宜。
任务队列/发布通知
队列服务使用 Gearman ,通知系统则使用 pyapns 来实现。
监控
前面提及的服务器实例数量加起来,的确有100多个,有效的监控是相当有必要的。使用 Munin 作为主要监控工具 , 也写了不少定制插件,外部监控用 Pingdom 的服务。通知服务使用 PagerDuty。
对于 Python 的错误报告,使用 Disqus 团队开源的 Sentry 来处理。
几个感想
0)轻装上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这也是 Instagram 团队目前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1)Python 社区已经足够成熟,各个环节上都已经有不错的解决方案了。
2)如果要问我最大的一个感慨,我要说:Amazon 真是一家伟大的公司,甚至比 Google 还伟大。
>>>>>>>>>>>>>>>>>>>>>>>>>>>>>>>>>>>>>>>>>>>>>>>>>>>>>>>>>>>>>>>>>>>>>>>>>>>>>>>>>>>>>>>>>>>>>>>>>>>>>>>>>>>>>>>>>>>>>>>>>>>>>>>>>>>>>>>>>>>>>>>>